
1 “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
作为世行评估中国营商环境的样本城市之一,北京市近年来作出了不懈努力,陆续推出一批创新性强、影响力大的改革举措。在优化营商环境1.0、2.0、3.0版改革政策基础上,2020年,本市出台《北京市提升新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着眼于稳企业、保就业,以更大的改革力度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全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36项改革措施聚焦精简行政审批等5方面。
申请人办事时,承诺符合相应的条件、标准和要求的,行政机关就不再进行实质审查,改为开展形式审查。今年北京市推行告知承诺审批改革,先后推出第一批、第二批共138项告知承诺事项,申请人签署告知承诺书以及告知承诺书约定的材料后,政府部门现场即办,直接作出同意决定;对于网上申请的事项,告知承诺办理时限不得超过0.5个工作日。申请人的违诺失信行为信息还将纳入北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近五年,本市持续减事项,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流程,取消311项办事证明。本市设定的证明已经全部取消,由基层居(村)委会开具的证明从原来的74项减少至3项,取消本市社会组织设定的全部证明15项,取消北京地区银行设定的证明19项。通过数据共享、告知承诺等方式减材料、减证明、减环节,本市申请材料精简比例、承诺办理时限压减比例均超70%,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平均跑动次数减至0.27次,更大限度为群众办事提供了方便。
一系列与市民相关的利好措施相继实施。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置了企业破产信息查询服务窗口,集中办理地点,压减办理时限,涉及6个政府部门的破产企业信息查询所需时间一般仅为半天。本市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面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告知承诺、优化服务等4项改革措施。3个市级部门和5个区还试点推行了“政务服务体验员”制度,近年来北京市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成效如何,这些政务服务体验员能实地感受。此外,北京市政府提出推进民生卡“多卡合一”。
2 政务“小小窗口”提供“满满服务”
办事方不方便,服务态度好不好,市民都有切身的感受。从2019年元旦开始,本市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改革,如今,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全部实现“一窗综办”,市级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96%以上进驻政务服务中心,96%以上“一窗”无差别受理。在此基础上,本市率先在全国实行政务服务标准化管理,围绕提供线上线下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服务品质统一、品牌形象统一的政务服务,从办事指南、服务流程、服务平台、监督评价四个核心维度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实施。统一品牌标识、统一管理规范、统一服务标准,建立覆盖政务服务全流程的“好差评”体系,政务服务绩效由企业和群众评判,企业和市民对政府服务满意可以”点个赞”,不满意可以“给差评”,“好差评”系统平台将差评投诉及时推送到相关责任部门,相关责任部门“接诉即办”,在7日内完成核实整改,并将核实整改情况通过“好差评”系统平台向差评投诉人进行反馈。
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办事需求,北京市以“办好一件事”为标准实施政务服务全流程改革,建立“上一网、交一表、找一人、办一次”的集成套餐服务模式,推出4000余项“一件事”服务,对跨部门、跨层级的政务服务事项,建立政府内部联合审批、数据共享、统收统分等业务协同机制。另外,一次性告知、容缺受理、自助办理、双向寄递等服务措施,都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改革的利好。
以往,一些市民会遇到“上班时间没空办事、下班时间没地办事”的困惑。去年以来,市、区政务大厅陆续试点推行“早晚弹性办”“午间不间断”“周末不休息”延时服务,如今,全市各级近500个政务服务中心全部开通了延时服务。无障碍政务服务环境建设方面,北京市487个政务服务大厅已全部进行了无障碍环境改造,全市设置“爱心窗口”的政务大厅比例达到75%,让特殊群体通过政务服务的“小小窗口”感受到暖、快、优的“满满服务”。
多年来,本市深入推进减轻企业负担工作,面对岁末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区政务服务大厅开设了中小微企业减免房租服务窗口,市、区两级国有企业累计减免房租40亿元,其他各类主体减免房租25.2亿元,争取央企减免中小微企业房租16.65亿元。此外,市政务服务中心建成确权融资中心、首贷服务中心,还引入了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业务,各区政务大厅设立续贷服务窗口,支持中小微企业快速获得贷款,首贷中心审批贷款214.72亿元,各区续贷中心完成审批125.88亿元。这一组组数据,都是北京企业享受到的“真金白银”的支持。
3 新技术助力“一网通办”加速
足不出户,网上办事越来越便利。近年来,本市还全面加强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建设,完善覆盖市、区、街乡镇、社区村四级的网上政务服务大厅,注册用户总数达1850万,网上可办率97.88%。在此基础上,本市还将着力提升网上办事的深度,一批市民办事的高频事项实现了“全程网办”,全程网办率达到71.36%,投资审批事项100%网上可办理。
比如聚焦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今年本市推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等线上专题服务。开通惠企政策兑现专栏,汇聚全市65个“复工复产”惠企政策,细化梳理170项惠企事项,提供惠企措施、政策依据、办理流程、办理材料、咨询电话等政策兑现全过程服务;再如提升用户体验,上线统一用户空间,新增“我的材料”“我的签章”“智能推荐”等8大功能,可基于用户画像向企业和群众提供个性、精准、主动、智能化的政务服务,并推动服务质量“好差评”由办事企业群众评价。
“一网通办”的实现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助力。北京还加快电子证照共享应用,目前已推动实现65个电子证照在线上线下185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办理过程中应用。比如法人办事常涉及的电子营业执照,个人办事要用的身份证、户口本、居住证、驾驶证、结婚证等高频证件,在保证公民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将证件信息集合成二维码,实现在移动端的亮证应用。企业群众来到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事,扫描二维码即可授权窗口调取电子证照办理业务。还有区块链场景的应用,北京印发《政务服务领域区块链应用行动计划》,300余项区块链政务服务落地,平均减材料40%以上,发布国内政务服务领域区块链应用蓝皮书,各项应用被国家作为“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第一期首发推广。
除了“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也在持续推进。市政务服务局在“北京通”APP基础上,拓展了微信、支付宝、百度3个渠道小程序,推动涉及公安、民政、社保等55个部门的10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可“掌上办”。推出104项市级“秒批”服务,推动“一刻钟服务圈”就近自助办理,共铺设自助服务终端133台、提供自助服务事项181项,并通过“政银合作”模式推动政务服务进驻410家银行网点。同时,推出在线导办服务,建立起一支精通业务的在线导办团队,通过语音对话、视频互动、屏幕共享等方式,实现分级引导、精准导办、全程帮办,打造实时性、交互式、有温度的“线上综窗”。
为了打造利企便民、精准服务、整体协同、透明高效的一体化网上政府形象,2019年以来,市政务服务管理局牵头推进全市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实现了政策信息“一网通查”、办事服务“一网通办”、政民互动“一网通答”。上线市政府门户国际版网站,推出投资、留学、工作、生活、旅游五大场景服务,8种外语打造集信息发布、公共服务、咨询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服务网上平台。
与此同时,市政府门户国际版网站于2020年10月正式上线,网站推出投资、留学、工作、生活、旅游五大场景服务,8种外语打造集信息发布、公共服务、咨询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服务网上平台。本市还建设了中介服务网上交易平台,与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对接共享,公开监管中介服务,实现网上展示、网上竞价、网上中标、网上评价。
4 扩大公众参与 政务公开持续领跑
近年来,市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对政务公开的需求也愈来愈高。为此,北京深入贯彻201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完善全市依申请公开工作制度,整合市级部门和区政府网页申请渠道,推进市、区、街道(乡镇)依申请公开规范化建设,以信息公开助力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优化营商环境。组织全市行政机关更新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指南和目录,高质量完成全市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编制公布工作。
今年,本市创新制定《北京市深化政务公开扩大公众参与工作办法》,规范公众参与程序标准、范围及领域,积极探索公众参与新模式,对政策制定阶段、政策审议阶段、政策执行阶段的公众参与皆予以明确。具体来说,在政策措施制定中,细化了公开征求意见的内容、方式、时限等,如公开征求意见的内容包括文件草案、起草说明、征集渠道、联系方式等,明确除法律法规对公开征求意见时限另有规定的外,公开征求意见的时间应在5个工作日以上。另外,公开征求意见的采纳情况应在政策措施出台时同步向社会公布,对较为集中的意见建议未予采纳的,应公开说明理由。
市政府门户网站“首都之窗”还上线了“政策性文件意见征集”专栏,实现市级部门政策性文件集中统一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市民可在此“一站式”找齐可参与建言的政策文件。与此同时,“首都之窗”开通“我要找政策”专栏,打造全面权威、集成融合的政策文件库,创新政策公开导航服务,为企业市民提供个性化、定制化、专属化政策查询服务。
《北京市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北京市基层政务公开全流程规范》等文件陆续制发,为基层政务公开工作提供规范文本和操作指南。2019年,本市还组织开展市、区、街道(乡镇)三级、涵盖176个开放点的系列政务开放日,开放的诚意让政府与市民零距离。
为畅通企业群众与政府办事沟通渠道,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今年来,本市制定政府对外联系电话管理办法,对电话接通情况开展全覆盖智能巡查,畅通电话沟通渠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加强“僵尸电话”整治。针对“电话打不通”问题,进一步健全电话服务体系。整合全市力量,建立市、区、街乡三级政府对外联系电话统一台账,在对全市纳入备案管理的3388个常设对外联系电话进行全覆盖普查的基础上,将政策通知类文件中阶段性临时公开的电话也纳入检查范围。
通过组织制作“市民对话一把手”全媒体直播节目,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天天讲”活动,营造公开可预期的政务环境。在《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2019)》中,本市位居省级政府首位。
下一步,全市政务服务系统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以服务市场主体为出发点,以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为落脚点,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水平,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打造北京国际一流、国内领先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