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亦城之变 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反映“办不成事”窗口累计推动解决问题28件 “反映办不成事”保证最多10个工作日办成

来源:亦城时报

日期:2022-03-28 16:31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刘娜)在北京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一层、二层咨询台,反映“办不成事”窗口格外醒目,这一特殊的窗口专门收集办事人遇到的各类“疑难杂症”。为让办事不顺利的企业群众有地方找、有人帮,确保难点、堵点有“出口”,企业群众路不白跑、事有人管,2020年,北京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了反映“办不成事”窗口。截至目前,该窗口先后接待群众咨询100余次,累计推动解决问题28件。

  刚性的制度要求、合理的工作机制,是反映“办不成事”窗口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据了解,为切实推动反映“办不成事”窗口积极解决企业群众的合理诉求,政务服务中心组建了反映“办不成事”工作小组,并建立了工作台账、工单派发、提级响应等工作制度,保证简单问题即受即办,一般问题5个工作日内解决,复杂问题10个工作日内解决。同时,结合反映问题的程度,即时调整响应等级,通过分级办理、前后联动、多方会审、一事一议的方式,疏通“办事梗阻”,协调督促相关部门持续改进自身工作。

  “在北京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线上或线下提交申请材料后未能成功受理、成功审批,或多次来大厅仍未能解决诉求的,来反映‘办不成事’窗口就可以解决。”政务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说,从“办不成事”到“办成事”,离不开有效的监督体系。政务服务中心除开设反映“办不成事”窗口外,还增设了12345热线、二维码、意见箱等问题反映渠道,充分发挥政务服务部门协调沟通的优势,建立“横向、纵向、内外”三联动机制,不但受理企业群众在政务服务大厅的相关咨询、投诉,跟进协调督促问题解决,还对企业群众进行回访,确保企业群众提出的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能落实。

  “破解‘办不成事’难题,将企业和群众办不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政务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推进流程再造,破除阻碍企业群众办成事的隐形壁垒,切实增强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现场

  “没想到你们外语说得这么好”

  “日本人一般会在姓氏后面加一个‘桑’(音译),这是比较正式的礼节性称呼……”下午5:40,讲台上,北京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国际人才服务厅窗口工作人员胡盛正在向学员们讲解和日籍人士交流的小技巧。除了教授日常用语外,胡盛还结合窗口业务,编写了窗口接待日常用语大全,并通过集体跟读、情景演练、一对一纠音辅导等方式,让大家学以致用。

  久保田是北方华创的一名日本籍员工,近日在办理工作居留许可时,胡盛的贴心服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没想到你们外语说得这么好,还有很多日本人习惯的礼仪她也都注意到了,让我感觉非常亲切。”

  现如今,“两区”建设正在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选择来到北京经开区工作生活,截至目前,国际人才服务厅接待咨询、办事的外籍人士已达近万人次。

  作为对企服务的总前台总窗口,政务服务中心将以国际化政务服务水平为标准,在打造外语标识“零错误”大厅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日、韩、德、法等语言培训,塑造高素质服务团队,让服务的窗口成为国际交流的纽带。(北京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供稿)

转摘声明:转摘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