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进取、攻坚克难 北京市营商环境改革向纵深突破!

日期:2022-10-21 14:50:00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分享: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指出,要公平对待所有企业和经营者,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并提出要积极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2017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强调,北京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

  5年来,北京市牢牢把握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以增加企业和群众更多的获得感为目标,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导向,对标国际规则和最佳实践,锐意创新、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坚持不懈大力度纵深推进改革,取得一系列制度突破。

  一、原则:锚定“三个坚持”不放松

  5年来,北京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取得有目共睹的改革成效,实现了从跟跑摸索到领先示范的转变——

  在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北京市综合排名连续三年成绩优异;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在全国推广北京在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7方面的28项改革举措;

  2020年,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中,北京市做实做细做好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典型经验获通报表扬。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三个坚持”:

  坚持高位推动,系统推进

  北京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始终坚持“转观念”“转作风”“转方式”,从“政府端菜”向“企业点菜”转变,从政府部门“各自为战”向“协同作战”转变,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共治”转变。

  建立市级改革协调推进机制,营商环境专班工作机制,专家咨询委员会、社会监督员和政务服务体检员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形成跨地区、跨部门齐抓共促,社会广泛参与的改革格局。

  坚持“顶层设计+压茬推进”的改革模式

  先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率先行动改革实施方案、三年行动计划和1.0-5.0营商环境系列改革政策,力争在制度创新上实现更大突破。特别是2021年9月,北京市率先出台首个省级“十四五”时期优化营商环境规划,提出未来5年改革的总体思路和“1+4+5”的目标体系,推动营商环境整体跃升。

  坚持狠抓落实,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通过市领导“四不两直”现场调研、企业代表座谈等多种方式,梳理形成上千条督查整改清单,做到条条有落实、件件有反馈。2021年3月,北京市开展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专项行动,市级91个单位、16个区开展自查整改,556名局处长开展“走流程”,解决了一批痛点难点问题。

  二、方法:聚焦重点领域寻求改革突破

  市场环境更加公开透明

  北京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为企业创造国际领先的发展条件。

  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大力推进涉及全市351个事项的“证照分离”改革,89个改革事项在国家要求基础上,提出了更优的改革举措。集中力量推进企业开办、变更、注销全流程改革,通过“合并办”“网上办”“承诺办”等改革方式为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变更、注销“减材料”,对无债权债务或已清理完毕债权债务等符合简易注销条件的企业,无需提供清算报告、股东会决议即可办理注销。

  政府审批效率大幅提高。5年来,在企业开办、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不动产登记等领域共压减审批环节42个、压缩审批时间656天。如,在投资建设领域探索建立了基于风险的分级分类审批模式,按照无风险项目“非禁免批”,低风险项目“简化审批”,一般风险项目“告知承诺”,高风险项目“严格审批”的4类方式推进相应改革,实现项目早落地、早投产。

  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逐步降低。5年来,通过实施重点领域一系列突破性改革,仅由于营商环境改革措施的出台,直接减少企业经营成本超60亿元。其中,企业开办免费刻制公章等改革为企业节省资金3.4亿元;实行施工图审查、简易低风险项目工程勘察政府购买服务,节省约6.5亿元;推行建设工程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节省约6亿元;推行小微工程供电、供水、供气“三零”服务,节省约27.4亿元,推行高压用电“三省”服务,节省约8400万元;京津口岸推行“一站式阳光价格”,节省超过10亿元。

  法治环境更加公平公正

  北京市以法治推动和保障改革,构建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以高质量立法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出台《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确定了以告知承诺为基础的审批制度、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制度、以标准化为基础的政务服务制度、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制度、以法治为基础的政策保障制度等5大制度,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以规范高效监管增强企业精耕细作的信心。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39个部门、792个行政检查事项已纳入双随机抽查清单,涉企检查事项覆盖率超过90%。率先构建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4等9级信用评价标准,完成169万家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拓展柔性执法覆盖范围,223项轻微违法行为可依法免予或减轻处罚。完成“互联网+监管”工作门户、服务门户、监管数据中心,以及监管事项管理、联合监管、效能评估与综合分析、风险预警等系统建设。构建协同高效的监管执法体系,进一步减少执法主体和执法层级,向街乡下放行政执法职权433项。

  以高效司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从提升司法审判效率的角度,推动商事诉讼全流程提速,降低纠纷解决成本,最大程度保障企业合法经营。大力推进办理破产制度创新。加强府院联动,建立完善政府协调机制。以管理人全流程履职为重点,全面提升保障水平。建立北京破产法庭,对全市破产案件集中管辖。

  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和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市、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机制,建设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强化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成立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地方分中心,累计为200余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提供应对指导,减少企业损失74亿元。

  投资贸易环境更加自由便利

  北京市围绕“两区”建设,对标国际规则和最佳实践,着力打造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提高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拓展近年来港口通关改革做法,推进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通关便利化,采取阳光价格、阳光服务、阳光效率等方式,实现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压缩至28.86小时、0.77小时,口岸通关综合费用再压缩20%以上。

  提升企业双向投资便利度。建立外商投资企业一站式服务体系,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机制,实现境外投资企业备案“全程网办”,更好服务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完善“单一窗口”跨境电商服务功能,在北京跨境电商综试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提供43个公共海外仓信息,加强海外仓信息共享和供需服务对接。

  积极培育外贸市场主体。推行和开展“经认证的经营者(AEO)”认证工作,通过设立“海关认证企业优先”办理窗口、降低高级认证企业查验率等举措,推动全市高级认证企业数量增长到265家。

  提升国际仲裁能力。建设北京国际仲裁中心,出台《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业务机构登记管理办法》,为境外仲裁机构来京和中国企业国际仲裁提供便利。

  便利国际人才在京工作生活。开设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外籍人才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一窗受理”。相继出台《北京市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1.0、2.0版,累计认可110项境外职业资格,提供放宽执业限制、办理工作许可、办理出入境业务等服务。

  政务服务环境更加便捷高效

  持续加大“一门、一网、一窗、一次”改革力度,健全政企沟通机制,为企业群众提供态度上暖心、渠道上集成、方式上便利、技术上智能的优质政务服务。

  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清除兜底条款9000余项,规范要件3.7万余项,推进办事指南、服务流程、服务平台和监督评价标准化,进一步明确统一编制公布办事指南,详细规范了26个重点要素,从咨询、预约、受理、审查、告知、送达等各环节明确了时限、标准、方式、场所渠道、责任部门等规范。

  全面实施“一门、一网、一窗、一次”改革。大力推进“只进一门”,2015年,建立了市级政务服务大厅,大力压减各部门专业审批大厅,目前已实现市级56个部门、96%的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市级政务服务大厅。大力推行“一网通办”,全面实行“不见面审批”,建成覆盖市、区、乡街、村居四级的网上政务服务大厅,68个市级审批部门和16区全部上线。大力推进“一窗通办”,全面实施“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的综合窗口工作模式,目前共设立市、区两级政务大厅综合窗口1168个,工作人员超5500人。聚焦企业群众高频办理事项,在首都之窗网站建设“一件事”服务专区。

  推动关键领域改革实现更大突破。提升不动产登记效率,推行“一窗办理”,打造“化学聚合”的综合窗口,目前全市17个不动产登记大厅设有综合窗口263个。进一步降低信息查询门槛,完善不动产综合查询平台,输入不动产地址即可查询企业信用、拖欠税费和公共事业费用等信息。率先推行“十七税合一”综合申报,实现一张报表、一次申报、一次缴款、一张凭证,纳税人填报表单数量减少2/3,数据项减少1/3。深入推进涉税业务“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330余项办税缴费业务网上办、108项业务掌上办、189项业务一次办结。

  新征程新气象。未来,北京将持续深耕“放管服”,更好服务市场主体,不断释放市场活力,着力构建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一流营商环境!

转摘声明:转摘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http://banshi.beijing.gov.cn/tzgg/202210/t20221021_427693.html